3月20日-24日,2023新時代勞動教育研討暨培訓會在廈門舉辦,作為一家密切關注國家方針的陶瓷教學服務商,百陶會三位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暨培訓會,就陶藝如何賦能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深入學習和思考。
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勞動教育指導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勞動教育分會理事長、中國教科院原黨委書記徐長發作主旨發言,傅小芳、李振疆、孫巖等專家分別開講,從政策層面闡述了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的必要性,并給出了具體操作辦法,勞動教育儼然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制度性保證。
以陶藝賦能新時代勞動教育
>>>國家政策導向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著力提升勞動教育支撐保障能力,切實加強勞動教育的組織實施,從而更好地“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同年7月7日,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將《意見》進一步細化:當前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學習系統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解釋了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細化有關要求,加強專業指導。
>>> 勞動教育意義解讀
Q:勞動教育有哪些重要意義?
A:
1.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方方面面。注重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基本勞動知識技能過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價值,形成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
2.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把握勞動教育的根本特征,讓學生面對真實的個人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任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善于觀察思考,注重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勞動質量和效率。
3.繼承優良傳統,彰顯時代特征。在充分發揮傳統勞動、傳統工藝項目育人功能的同時,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
4.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創新創造。關注學生勞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感受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快樂,增強獲得感、成就感、榮譽感。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借鑒他人豐富經驗、技藝的基礎上,嘗試新方法、探索新技術,打破僵化思維方式,推陳出新。
勞技其實是一個知識綜合體,以陶藝為例,它包括了美學、人文、數學等多種知識,所以開展勞技課程更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并將其用于實踐中去,所以說勞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手段之一。(徐長發)
>>>陶藝作為勞動教育載體的3大優勢
第一,從歷史文化角度,陶藝是中國傳統勞動文化的精髓,它承載了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勞動技術、勞動情感和勞動素養。上萬年歷史長河中,中華先民和歷代陶瓷匠師們,以他們的勤勞智慧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連續不斷的中國陶瓷工藝發展過程的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這個把雙手合攏盛水的“觀念”與泥土這種“物質”聯系在一起的人,已經完成了一個“碗”,他剩下的工作只是努力使自己手工的試驗實現這個“碗”的出現。這個捏塑、曬干、烘焙的經過,一定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也許當他第一次用濕潤的泥土捏出了這個形狀,便興奮地跑到河邊,用它去盛水,不想這“碗”便潰散溶化了。于是,他又必須把這濕潤的泥土形成的“碗”與曬干、與烘焙等等泥土變硬固定的認識聯系在一起。人類是在這樣的一步一步認識的過程中完成了文明的創造。是生存的意志使手進步了,手的進步又促成了許多認識能力的開發和物質特性的了解。手再回過頭來,要求物質屈服于“技術”,為這個“觀念”服務。——蔣勛《美的沉思》
追溯中國的勞動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農業產生與陶器制作都印證了人類對“泥土”特性的發現。對泥土的認識,是經過了滲水溶化、可任意捏塑,到曬干或烘焙后堅固成型的特性,是材料的質變,是一種手腦并用、發揮創造的絕佳實踐活動。
一項技藝,一種勞動形態,何以陪伴人類20000年,自成一部史書,并且至今依然傳承有序?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先進陶瓷活躍在高精尖領域;藝術陶瓷陳列在各類展覽和博物館里,貫通古今;生活陶瓷,在千家萬戶不可或缺。而作為一種教育載體,陶瓷制作出現在學校勞動教室里,成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陶藝,在繼承發揚傳統優秀勞動文化的基礎上,創新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勞動文化。
第二,從載體特征角度,陶藝是一種綜合性、創造性勞動,它既是一種勞動,也是一種創造,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發散思維。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是《意見》的一大亮點,這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新的切入點和增長點。
人類潛能的開發,到了極致,是去發現和發展每一種“物質之性”。把泥土的特性發揮到極致,產生了磚瓦陶瓷;把木材的特性發展到極致,產生了梁棟舟船。這種“盡物之性”,即是“創造”,是“天地之化育”以外,唯一可以與天地動力并列的第三種創造力。——蔣勛《美的沉思》
進行創造性勞動是我們在培養人才過程中面對未來人工智能挑戰最好的回擊。陶藝綜合實踐活動中,創造性活動設計、創造性教學方式為創造力發展提供有效路徑, 以陶瓷為入口,學習了解相關的科學、工程、藝術、社會的相關知識,培養綜合素養和能力,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建構自己創新思維和創造成果。
第三,從教育發展角度,陶藝教育強調以陶藝為重要載體,在動手創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能力和勞動品質,在勞動素養培育上下功夫。勞動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勞動教育是生存教育,這是全社會需要形成的最基本的共識和常識。
新時代勞動教育強調:在安排生產和服務性勞動項目時,中小學要以使用傳統工具、傳統工藝的勞動為主,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艱辛與智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顧使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勞動,弘揚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的優秀勞動文化以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陶藝勞動教育如何實施?
開展以陶藝為載體的勞動教育要著力落實學校的主體責任,發揮學校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發揮勞動教育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堅持精準實施,突出六個原則:
一是堅持陶藝課程化原則。課程是教育內容的載體,切忌在勞動教育實施中泛化、虛化、去課程化、圖省事、敷衍應付的慣性偏向。
二是堅持陶藝學習項目化原則。杜絕勞動教育的隨意性、碎片化,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提高動手實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是堅持陶藝技能結構化原則。預防勞動技術、技能、審美邏輯鏈條斷裂,為學生初步打下技術素養基礎,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四是堅持陶藝內容教育化原則。要選擇具有教育性的勞動主題,不能為勞動而勞動,為活動而活動,使勞動教育更聚焦,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是堅持勞動實踐操作規范化原則。培養學生在勞動創造實踐過程中的程序意識、規則意識、技術意識、協作意識和安全意識。
六是堅持陶藝成果評價可視化原則。把科學的想法做出來、物化出來、呈現出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效率、成果、成效意識和勞動精神。
徐長發還曾表示:其實勞動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最終目的,所有受教育者最終都會成為勞動者。我們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競爭主要是人才,特別是有創新能力人才的競爭,所以更要重視和開展勞技課程,加強培養孩子們的動手創新能力,從而培養真正具備創造能力的人才。
目前,我國勞技教育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東及新疆等地開展得很有成效,但更多省市區亟待提高勞技教育重視程度,適當增加勞技課時,以培養更多適應未來的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
百陶會,專注陶瓷教學服務13年,始終堅持自主產品研發,致力于從規劃設計、優選設備、課程師訓、運營維保四大板塊為學校打造智慧、安全、人性的創新陶瓷教學空間,為教師成長提供資源和平臺,弘揚國粹陶瓷文化,推動以陶藝勞動技術教育健康健全發展。
2024-01-16
2023-12-22
2023-12-20
2023-12-13
2023-12-01
2023-11-26
2023-11-05
2023-10-23
2023-09-24
2023-09-23
2023-08-19
2023-04-23
版權所有? 景德鎮百陶會陶藝裝備有限公司 網站備案:贛ICP備2022010548號-1 技術支持: